最近一档综艺,张继科和林丹撕了起来,为了一个小孩儿的选择。节目里一个少年在比赛中有两种选择,一个是选择自己有把握战胜的哥们儿,另一个是挑战最强之人。最终少年选择了后者,败北。

林丹对少年的选择表达了高度肯定,大手一挥,说:“少年不冲动,那什么时候冲动。”超级丹刚刚退役,说出来的话仍有巅峰时豪情万丈之感,赢得小朋友们欢呼一片,当然这句反问固然有力,事实判断方面仍需斟酌,毕竟众所周知人在各个年龄段都会有冲动的时候,不止于少年时期,这一点想必丹哥也是感同身受。对面张继科倒是淡定,回一句“竞技体育最重要的是赢。”

节目组立即献出两人场外隔空对话,张继科说:“不能为了一时的冲动,丧失前进的机会。”

林丹则说:“竞技就是你可以击败我,你击败我再多次,我都想要击败你一次,否则就不叫竞技了。”

最后一个镜头,张继科总结陈词:“没有完全理解竞技体育的残酷性。”

当然,这2人5句话,看起来是对话,实际上也许只是各说各话,老剪辑手段了,观者不可不查。只是这5句话中传递的两种关于竞技体育的诠释,倒是耐人寻味。

实际上,无论退役球员张继科和林丹在镜头面前分别持有何种观点,更坦诚的那个人可能还是张继科。毕竟在乒羽小球这种中国队占据相当优势的项目中,我们要的不仅仅是赢,更重要的是“中国赢”。为了避免两名中国选手在决赛之前相遇,或者为了针对决赛中外国对手的特点而在提前相遇的中国选手中二选一,这是上兵伐谋的传统风采。

在国际体育赛更多承载民族情感,更多承担民族激励功能的时候,这种行为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新中国刚刚崛起,人民当然需要更多鼓舞,拉升经济,提升生活水平当然是根本,但在生活水平还不那么高的时代里,在电视机里目睹中国人战胜洋人拿下金牌,自然也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动力源之一,这一点无可非议。

唯一的问题,在大集体主义的时代中,个人的利益被放到了太低的位置,庄则栋战胜李富荣的三连冠后“我代表集体来领奖”,焦志敏在汉城奥运会后的那句“八年国际乒赛我让了五次,真不想再打了”犹在耳畔,伦敦奥运会上那场发球下网表演同样历历在目,至于何智丽怎么变成小山智丽,不谈也罢。

这些故事大部分都被淹没在一块块“金牌”中,但那些让小学生信服的运动员拼搏故事,远远无法勾画出一个完整的体育故事。根子上讲,既然是举国体制,每名被国家培养出来的运动员都只能是一颗棋子,只不过镀金的棋子和没有镀上金的棋子,无论是名气、退役后的仕途、或者广告代言,大多天差地别,也许张继科所谓竞技体育的残酷性,也包含着这一层含义。

即便不是举国体制,一个大型的杯赛或者联赛多少会出现这种战略性放弃的情况。实际上,在任何一项成熟的大型杯赛中,赛制往往都包含着“尽可能让最好的两名选手进入最后决赛”的设计逻辑,没有人愿意看到两强提前相遇。

NBA常规赛实际上就是一个实力遴选过程,而季后赛则是杯赛设置。本赛季湖人在全明星前后已经拿到7连胜,球队状态正盛,但跑到孟菲斯,输了灰熊17分,转过头来,拿下鹈鹕,战胜费城,又连续拿下雄鹿和快船两名潜在的总冠军竞争者。

背靠背输灰熊赢鹈鹕就十分讲究,毕竟这两支球队恰恰是西部第八的直接竞争者之二,而灰熊在遇到湖人之前,已经遭遇一波5连败,湖人的选择,对灰熊而言简直雪中送炭。

当然,人算不如天算,湖人的助攻未必能将灰熊在首轮送到自己眼前,因为复赛每支球队要各打8场球,如果打完了第八不能拉开第九4个胜场以上,就要进入附加赛,顺位仍有可能逆转。从目前的8场比赛安排来看,鹈鹕面对的对手是相对比较弱,联盟想要新王见旧王的卖票野心,昭然若揭。

湖人算得不够准,主要是因为他们算得还嫌早,真正算的准的人是谁呢?当然得数去年掘金诸葛马龙三分定天下,收官战演得拓荒高潮迭起不能自拔,4分钟15比0逆转4分险胜哈士奇,一战让拓荒掉以轻心拿下国王顺位上升,同时又将天敌火箭提前踢到勇士面前,而自己西决之路上的对手只剩下首轮的马刺,以及次轮的爵士、拓荒二选一,这显然已经是最佳结局。

然而,掘金看起来一片坦途的晋级通衢却荆棘遍地,首轮马刺已经用7场球扒掉掘金一层皮,次轮拓荒又是7场大战,饶是约基奇顶着一身五花肉,还是倒在最后一场。

但如果再给马龙重来一次的机会,他仍然会选择这手操作,很显然,他不会像林丹说的那样,火箭可以击败我多少次,但我还是想要击败你一次。这也许恰恰是因为马龙深谙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吧:我确实打不过你,但也不是没人治得了你,我先往后走走看再说。

仔细想想,两轮抢七确实有太多不可预测性,如果马龙妙计得逞,而勇士也如他所愿灭了火箭,那么他的掘金会面对一支什么样的勇士呢?

没有杜兰特的勇士。

但没有如果,事实是掘金连拓荒都没有翻过去,而意外之喜的拓荒最终的结局其实和掘金一样: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顺便说一句,今年乐邦和他的湖人再次用计,意图扶持灰熊而敲走鹈鹕,但你再仔细看看排行榜,目前排在西部第九的,可又是那支拓荒。

说白了,诸葛马龙和诸葛亮最终的命运一样,算来算去,三分天下之后如何一统天下就想得比较模糊。你看隆中对,洋洋洒洒,讲曹操强大,不可争锋,讲孙权团结,不可图,讲张鲁刘璋暗弱,刘备又有民望,可以打,拿下荆、益二州后,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讲到这里三分形势分析十分精彩,有理有据,有细节有逻辑。但你再往后看诸葛亮讲如何统一,起头一句话“天下有变”,则巴拉巴拉……

关键这天下凭啥有变,何时才叫有变,如何让它有变,诸葛亮就说的很含糊,反正有变了,主公您啊,派人守荆州,然后率队出秦川,就能一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了。

说白了,诸葛孔明后半截的吞吞吐吐凑文采而轻逻辑,无非是看穿了一件事,刘皇叔还是实力不济,缺乏顶尖硬货嘛。

确实,有时候,如果实力没到那个份上,你搞谋略,是很容易让事情变得更为丑陋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男篮96年进奥运前八,被称为黄金一代。但伴随黄金一代的另外一点声音却并没有那么响亮,叫做“战略性放弃”。

就这一届的比赛而言,宫鲁鸣宫指导很多年后曾坦言,当年中国男篮的战略很明确,拿下安哥拉,然后力拼阿根廷,然后才能小组出线。至于夹在安哥拉和阿根廷之间的克罗地亚,正印了战略的放弃点,中国输了31分,但阿根廷那边就轴得很,小组赛内拿下安哥拉和中国就能晋级的路不选,偏和立陶宛战到精疲力竭,隔一日便输给中国10分。

但如果你细究这届奥运会,中国队拿下阿根廷和安哥拉之后,同组输美国63分,转日输立陶宛61分,淘汰赛再输南斯拉夫67分。

但你有这样的记忆吗?你没有,你所记得的,就是中国第一次奥运会前八,历史性的突破。

这就是竞技体育,实力决定了你的天花板,但谋略有时候能提高你的下限和可能。

当然,事情也有变化,在媒体还不够发达的客场作战时代里,这些谋略能给你带回来一份体面的结果,而过程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在媒体足够发达的当下,尤其在主场作战的时候,胃口已经被抬高太多的中国观众也逐渐明白过程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性,08年奥运会,中国男篮没有选择性放弃对阵西班牙的比赛,甚至开局打美国也拼尽全力,才为我们带来了中国篮球最后的光荣,至今仍令我回味无穷。

在那档综艺中,吉克隽逸是那个挑战强者失败的少年的导师,她最后说:“我真的非常生气,现在才第二期,这么早就被淘汰,你现在选择跳出来挑战的意义和点在哪里?”

少年仍然昂着头说自己重来一遍还是会这样选。观至此地,我就十分感慨,想到王小波说服自己的侄儿不要搞摇滚要进公司挣大钱,说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这个少年的故事也许会成为下一篇自媒体文章讲述体育精神时的一个案例,但他可能无法走得更远享受更多的曝光率和资源,却也是实打实的损失。

毕竟竞技体育终究可以映射到真实生活中去,类似的选择同样比比皆是,普通人究竟应该追求安全感,还是该去追求一点能让生活发亮的东西,即便这种亮光可能只有你自己看得到。

也许这就是咱们这些人固有的矛盾心态所在:

我们既倡导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又宣告虽千万人吾往矣;我们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又通晓包羞忍耻是男儿的道理。于是我们就在各种名言警句中逐渐成长为骑墙派,直至今日面对两名顶级冠军球手的针尖麦芒之语,只能在键盘上敲下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之类的辩证统一。

我曾经认为王小波的言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法则,但我仔细想了想这件事情似乎哪里不对,王小波自己好像不完全是这样做的,我想这世界上大概还是需要一些王小波放弃教职专注写作,而不是每个人都进公司挣大钱。

现在来看,关于这种争议,也许只能退而求其次,如果你愿意追逐更高的挑战或者“痛苦”,那你就放手去做好了,如果你不愿意,你尽可以选择更安全的道路,所有的结果自己承担就是了。唯一不太好的事情,就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成一个犬儒主义者,努力扮演成佯装洞察一切而又全无所谓的中年男子,不是骗人去做痛苦的源泉,就是劝人学聪明点,又或者在旁边指指点点“我早就说过”,那可真就太油腻了。